公历
公历是现在国际通用的历算之法,是太阳历的一种。太阳历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来定的,我们中国称之为阳历。公历被公认为是相当精确的历法,它是经过了近4000年的实践和多次改革后确定的。
公历在四千多年以前,古埃及人己定居在尼罗河两岸。尼罗河经常涨水泛滥,给古埃及人带来很多苦难,于是他们就想了解尼罗河泛滥的规律,以便提前做好应对策略。古埃及人经过漫长岁月的生活与观察发现:每年有两个月的时间,天狼星升起比太阳稍早一点。在这两个月内,在太阳即将升起的前一段时间里,人们将可能在东方的天穴看到天狼星。当第一次看见天狼星不久,尼罗河就开始涨水。他们又发现两次天狼星出现的日期,相隔365天。埃及的人们认识了这一个规律,规定一年为365天,每年12个月,每月30天,多余的五天作为年终节日。这就是古埃及创立的最早的太阳历。所以古埃及人根据天狼星出现和尼罗河泛滥的规律,总结出了一年等于365天的太阳历法。以现在来说一年是365天就不精确了,精确的答案应该是: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叫一年;一年的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即一年为365.24219天。这里所说的年即指回归年,是气候冷暖变化的周期,这样来说,今年的立春到时年的立春,是一个回归年。
在后来延用的过程中发现,上面的计算法还是不够精确,因为它把23小时15分4秒当作一天,实际上还差44分56秒,时间久了,差差数值就会越来越大,积400年,差74小时53分20秒,约多了3天时间了。这就需要减少一些闰年来补:每隔400年需要减去3个闰年(减去72小时)。于是,到了后来的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于公元1582年召集天文学家和教士们召开了一个特别会议,对历法作了第二次重大改革,那就是:每400年要减去3个闰年。这次修改后的历法称格列历。由于恺撒历是按365.25天作为一年,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365天5小时48分46秒多11分14秒,这样,从公元前46年恺撒历开始至1582年开始改格列历之间就多了10多天。因此格列高利十三世下令把恺撒历提早的这10天弥补掉,又决定把1582年10月5日定为10月15日,这就是历法发展因兄的称“空白的10天”。格列一直沿用至今,并成为目前国际通用的公历。人们规定:每逢一个世纪的最后的一年,只有既是4的倍数,又是400的倍数的公元年份,才算闰年。例如公元2000年,2400年是闰年;公元2200年、2300年就不是闰年了。
公历月份的安排规定是把一年分12个月;1、3、5、7、8、10、12月为大月,每月31天;4、6、9、11、为小月,每天30天;2月平为28天,闰年29天。这样公历月分的天数不一样,这是公历的一大缺点。原来,这是在对历法进行第一次改革时造成的。罗马帝国的恺撒大帝是7月生人,于是他规定,将他出生的7月份定为大月,这使当时专家们十分为难。并请示说:“陛下,一年只有365天,如果要把7月份改成大月,这多出的1天,从哪里来呀?”
恺撒说道:“笨蛋,1你就不可以从2月里减去1天吗?”
当时在罗马商国,都是在2月份处决犯有死罪的人,所以罗马人普遍认为2月是不吉利的月份。恺撒从这个不吉利的2月里抽出1天,使2月份成为29天,以示2月与其他月份不同,容易使人们接受。
恺撒死后,其侄儿奥吉斯都继承了皇位。奥吉斯都大帝效法先皇,他把出生的8月份改为大月,8月里多加的一天也从不吉利的2月份里抽出。这样,经历两次变动,2月份就剩下28天了。
这就是公历因人因事故意造成的月份天数相差的重大缺点,也是公历最难自圆其说的重大失误。
太阳历与太阴历
太阳历简称“阳历”,以地球绕行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称为一回归年,365.2422日,即365日5小时48分46秒)为根据制定的历法。一年中分为12个月,月的天数长短均是人为规定的,正如恺撒与奥吉斯人为加减月份的天数规定形成的,它起源于古代埃及。太阴历简称“阴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称为一朔望,29.5306日,即29日12小时44分3秋)为根据制定的历法。大月30日,小月29日,历年的长短只是历月的整数倍,与回归年无关,月分也与四季寒暑无关。它是人类历史上出现最早的历法,源于中国上古时期中国古人对月亮圆缺、起始、在罗盘方位等的观察总结出来的,当然,周易及地理风水很多人们并不把它看成科学性的文化,多把周易、地理风水等传统民俗当成迷信对待,但是现今我们用的历法还是延用地理风水择日学术中对历法的计算方式,如《象吉通书》就对太阴历进行详细的记载,现存的很多地理风水择日古书中还记载着历法的计算原因与计算方法及规律。
公历与农历划分月份真理长存
2010年时,我已有上数百位徒弟,百分之九十的徒弟都曾先投过别的师傅学地理,当他们投我为师时,千里背包来到我家里住在我家里跟我学地理,讲到择日的课程时,他们非常惊讶的问我:“师父,您教我们您祖上的择日为什么跟现在全国出现的每年通书划分月份不一呢?”我跟他们说:“现在全国出现的每年通书划分月份都是按节气来划分的,这是地理择日学延用至今最大的错误,这种错误直接影响一个地理择日师选日课的成败,因为月份划分都出现错误,那么所有按月日时推出的学术性东西全盘错了。”当然,很多弟子直至今天对于我授课择日还是半信半疑,有很多又回归到延用现今每年编排错误的通书蓝本上。我曾听到叔祖父(我父亲的亲叔叔)跟我讲:“孙,现在我都不会看日课了,我从民国三几年十四岁时就出道做阴阳先生,择日学是阴宅阳宅两大套学识的辅助学术,其择日学独成一套非常宠大的学术,而中国传统的历法是择日学中的一小部分。现代出的每年通书怎么跟当时民国、清末出的每年通书不一样了,现代的每年通书最基础的各神煞标注完全不同,我都感觉后怕。”我跟叔祖父说:“现在的每年通书以节气划分月份,自然以节气论月与与别来标神煞,自然现在的通书与民国、清末及前五千年的通书不一样了。”自古传承地理风水择日都是以农历来记年,这也是中国最古老,也是全世界最早的记年历法,而公历并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记年历法,公历为西欧所通用,故又称“西历”,现在在中国称为“阳历”。历史上公历是在中华民国元年也就是公元1912年开始从国外引入公历进入中国,但在民国元年时,民国并没有采用的是公元纪年,而是以沿用古老的中国国号纪年,如公元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简称民国元年,后来就有了民国三年、民国十三年等等历史的记年法。直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开始采用公元纪年,如公元1950年、公元1980年,与国际接轨。而在中国民间,往往每年的历法通书里,会采用“阴历”与“阳历”合编成书,随着时历的发展,为了跟国际历法同步,国内民间把直接引用太阳历的二十四节气法,比如:今年立春是哪月哪日哪时,明年的立春也相对是这个时间,这也是前面我所讲的太阳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回归时间点,公历的二十四节气点也是按照公历太阳公转一周的回归时间点来计算的,所以国内民间历坊也就顺应的把公历二十四节气点作为月别的划分零界点。这样就完全违背了华夏五千年民俗历法文明的延用方式与计算方式,更违背了地理风水择日的学术本源,所以公历二十四节气回归时间的历法,因在罗马时期的恺撒与奥吉斯大帝个人爱好人为的改动历法而造成:地球绕太阳公转总合的回归精准外而月份天数的不同而造成重大缺陷直接导致二十四节气回归也存重大缺陷。这样公历的每个月1号与15号都无法与月亮圆缺对应,相差非常之大。
传统民俗历法的发展传承历史
我国春秋时期,其阴历已形成了一套非常完整的学术,其一方面用于历法的纪年,春秋各国都沿用着这种阴历历法纪年与从事农历生产,春秋时期从事阴阳天文地理的前人传承徒弟时,曾用一根八尺长的竿子,测量太阳倒影,夏至那天正午日影最短,他们测量倒影有一尺寸长;两个夏到之间相隔365天,推出一年等于365天,那时就已做为传承阴阳天文地理做为实物教学已相当了不起了。周朝刚成立之时,就把一个朔月分为四等分来纪日的方法,并命名为:初吉、既生霸、望霸、既死霸,其实就是依晚上月亮圆缺周期变化统计划分出来的。其初吉为初二至初八;既生霸为初九至十五;十五那天晚上月圆,以十五晚上月圆为中分一个月。既望霸为十六至二十三;即死霸为二十三至初一。其表示着月亮在一个月的时间段生死消长。在古巴比伦人在公元前二千年左右,就用一日、七日、二十八日,将一个朔月分为四部分,每一部分也正好如周朝初期对一个月划分四部分类似,每一部分正好七天,而七天为一部分,一个月分四部分,并不是偶然的,最后就是现今星期制的雏型。后来古巴比伦人把星期制的七天,分别配上一个天体的名字,即星期日对应太阳,星期一对应月亮,星期二对应火星,星期三对应水星,星期四对应木星,星期五对应金星。
而中国古代在周朝之前已有七政四余的天文历法,并对应总结出了《演禽七元四将二十八宿禽星起诀》用于阴阳择日历法的二十八宿计年、月、日、时起法的学术,以七政:日、月、木、火、土、金、水。四余:气、孛、罗、计,气为木之余,孛为水之余,罗为火之余,计为土之余。这就是二十八宿五行的历法计算推排方法。
太阳:一月行一度,一月行一宫(一宫三十度),一年行一小周天,十九年行一大周天。
太阴:(月亮)一日行十三度,二日半行一宫,一月行一小周天,六十年行一大周天。
木星:六日或七日行一度,大约一年行一宫,十二年行一周天,八十三年行一大周天。
火星:十八小时行一度,五十日行一宫。若遇迟留伏逆,二日行一度,两月行一宫。疾行七日行五度,四十五日行一宫。迟限行时三、四月过一宫。曰二年行一小周天,七十九年行一大周天。
土星:八日或九日行一度,二十七个月行一宫,二十九年行一小周天,五十九年行一大周天。
金星:一日行一度,大约一个月行一宫,一年行一小周天,八年行一大周天。水星:一日行一度半或五日行七度,小约一月行一宫,迟行六十九日移一宫。疾行二十日行一宫,最快十七日行一宫,大约一年行一小周天,六十五年行一大周天。
紫气:右旋二十九日行一度,二十九月行一宫,二十九年行一周天。
月孛:右旋九日行一度,九月行一宫,九年行一小周天,六十二年行一大周天。
罗喉:左旋十八日或十九日行一度,十八、十九月行一宫,十八、十九年行一小周天,九十三年行一大周天。
计都:左旋十八日或十九日行一度,十八、十九月行一宫,十八、十九年行一小周天,九十三年行一大周天。
上弦提昆月盈及一半,即每月之初八、初九(盈乃每月十五日)。望是指日月相望,人居其间,即每月之十五日。但因岁差之故,大致皆在十五日至十七日之间。望逢罗计二星同宫同宿为月蚀之象。(日月相对谓之望,月小望十五日,月大望十六日)。
下弦是指月虚及一半,即每月之廿二、廿三日(虚乃尽月尾之日,即每月廿九、三十日)。晦是指暗结之意,即农历每月之末日。
日全食算法以太阳逢每月初一(朔日)和罗睺或计都之一同宫同宿,为日蚀之日。而月全食算法为太阴逢每月十五、十六、十七日(望日)和罗睺或计都二星之一同宫同宿,为月蚀之日。
七政星相由中国传统阴阳地理十二生肖也就是十二地支的六合。七政以日、月、金、水星为四吉星,太阳最吉,太阴次之,金、水星再次之。太阳一节或气行一山(廿四山)。一宫有二山,一山有十五度,一宫有三十度。二十八星宿运转(罗盘中之二十八星宿)。一年约相差五十一秒(六十分钟为一度,一山有十五度)。因之,六十年大约相差一度。太阳和太阴行走宫度较准确,其他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五星,都会有顺、逆、停、留等,运迟之现象。星一定是逆宫而行(而度有分顺逆)。在阴阳天文地理风水方面,阴阳地理家认为用太阳照之力量化煞时,须用三合照或六合照或到山、到向才可用之(有力量化煞)。若太阳不到,谓之无能为力,不足以化煞。所以历法其实就是阴阳天文地理择日中的一部分。
历书发展变至今,已形成很不同的体系,有年历、月历、日历、怀历、台历、挂历、万年历等。现代农家历,又成了广大农村朋友发家致富的实用工具书,它着重告诉农民进行科学种田、下种、让人们知道季节变化的规律。
农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它的准确、巧妙、谐趣、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从黄帝时起至清朝末年这段时间里,一直沿用农历历法,农历又称夏历,最后一次修订在乾隆七年(1742年)由载进贤对汤若望的时宪历进行修订。中国广大农民对农历非常熟悉,很多民俗节日以农历为根据。农历比阳历每年少11天之多,3年则少33天,所以,逢3年加一年月,叫闰月。但3年一闰还剩下三四天,还不精确。于是采用5年两闰法。但5年两闰又多了四五天。于是用8年三闰双少了2天。经过反复观测天象和实践检验,终于订出了19年之间设7个闰月。公历19年是6939.6018天,农历19年包含7个闰月在内是6939.619天,因此两种历法在19年之间只差2小时左右,可以说是比较精确的了。还应指出的是我国古代阴阳天文地理学家祖冲之创造性地提出在391年中设144个闰月的闰法这就更精确了,基本上没有差错。
吴建华
湖南凤凰古城
2020年5月9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