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
公历是现在国际通用的历算之法,是太阳历的一种。太阳历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来定的,我们中国称之为阳历。公历被公认为是相当精确的历法,它是经过了近4000年的实践和多次改革后确定的。
公历在四千多年以前,古埃及人己定居在尼罗河两岸。尼罗河经常涨水泛滥,给古埃及人带来很多苦难,于是他们就想了解尼罗河泛滥的规律,以便提前做好应对策略。古埃及人经过漫长岁月的生活与观察发现:每年有两个月的时间,天狼星升起比太阳稍早一点。在这两个月内,在太阳即将升起的前一段时间里,人们将可能在东方的天穴看到天狼星。当第一次看见天狼星不久,尼罗河就开始涨水。他们又发现两次天狼星出现的日期,相隔365天。埃及的人们认识了这一个规律,规定一年为365天,每年12个月,每月30天,多余的五天作为年终节日。这就是古埃及创立的最早的太阳历。所以古埃及人根据天狼星出现和尼罗河泛滥的规律,总结出了一年等于365天的太阳历法。以现在来说一年是365天就不精确了,精确的答案应该是: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叫一年;一年的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即一年为365.24219天。这里所说的年即指回归年,是气候冷暖变化的周期,这样来说,今年的立春到时年的立春,是一个回归年。
计算日期,一般都用整数的天数做单位,把365天算作一年,所以出现以下的情况:从元量至12月31日,已成为一页一页规律数量,但实际地球还没有绕太阳转完一圈,还差5小时48分46秒。这样,四年就差23小时15分4秒,几乎差一天时间,四十年竟差约10天的时间,积少成多可能会出现:日历上记着的是冬天,实际上却是夏天的历法误差时。鉴于此,在公元前46年,罗马皇帝儒略.恺撒就下令修改历法。他聘请了埃及天文学家索西根尼,以埃及的太阳历作基础,对历法进行了第一次重大改革。“四年一闰”,就是这次改革的主要成果。这次改革后的历法称“恺撒历”。正如上面所说,每四年差一天,因此规定: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都是365天,叫平年;第四年加了1天,366天,叫闰年,闰年里多加的那一天放在2月里面。这样,平年的2月28天,闰年2月29天。凡是4的倍数的公元年份,都是闰年,一年366天,即“四年一闰”,“恺撒历”又称“儒略历”。
在后来延用的过程中发现,上面的计算法还是不够精确,因为它把23小时15分4秒当作一天,实际上还差44分56秒,时间久了,差差数值就会越来越大,积400年,差74小时53分20秒,约多了3天时间了。这就需要减少一些闰年来补:每隔400年需要减去3个闰年(减去72小时)。于是,到了后来的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于公元1582年召集天文学家和教士们召开了一个特别会议,对历法作了第二次重大改革,那就是:每400年要减去3个闰年。这次修改后的历法称格列历。由于恺撒历是按365.25天作为一年,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365天5小时48分46秒多11分14秒,这样,从公元前46年恺撒历开始至1582年开始改格列历之间就多了10多天。因此格列高利十三世下令把恺撒历提早的这10天弥补掉,又决定把1582年10月5日定为10月15日,这就是历法发展因兄的称“空白的10天”。格列一直沿用至今,并成为目前国际通用的公历。人们规定:每逢一个世纪的最后的一年,只有既是4的倍数,又是400的倍数的公元年份,才算闰年。例如公元2000年,2400年是闰年;公元2200年、2300年就不是闰年了。
历法作了上述两次改革后比较精确了,但还差一些尾数,需要在4000年内再减去1个闰年。于是人们又补规定:凡是公元4000年、8000年、12000年等年份,不算闰年,一年365天。这样几次修改,4000年里只差2小时左右,可以说相当精确了。
公历月份的安排规定是把一年分12个月;1、3、5、7、8、10、12月为大月,每月31天;4、6、9、11、为小月,每天30天;2月平为28天,闰年29天。这样公历月分的天数不一样,这是公历的一大缺点。原来,这是在对历法进行第一次改革时造成的。罗马帝国的恺撒大帝是7月生人,于是他规定,将他出生的7月份定为大月,这使当时专家们十分为难。并请示说:“陛下,一年只有365天,如果要把7月份改成大月,这多出的1天,从哪里来呀?”
恺撒说道:“笨蛋,1你就不可以从2月里减去1天吗?”
当时在罗马商国,都是在2月份处决犯有死罪的人,所以罗马人普遍认为2月是不吉利的月份。恺撒从这个不吉利的2月里抽出1天,使2月份成为29天,以示2月与其他月份不同,容易使人们接受。
恺撒死后,其侄儿奥吉斯都继承了皇位。奥吉斯都大帝效法先皇,他把出生的8月份改为大月,8月里多加的一天也从不吉利的2月份里抽出。这样,经历两次变动,2月份就剩下28天了。
这就是公历因人因事故意造成的月份天数相差的重大缺点,也是公历最难自圆其说的重大失误。
依我本人多年研究历法及祖上十余代民俗周易风水及历法传承的学识经验来看,公历的历法计算只是计算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零起点再到起点的一个时间积,而闰年是为了补齐其地球公转相差的小时与秒的差数,因恺撒与奥吉斯两位大帝的个人因素而改变了历法本原,造成现今天每个月天数不同的重大缺陷。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归位的最终数值是没有错的,但公历平分每月的历法无法与中国华夏民族的农历相提并论的。
太阳历与太阴历
太阳历简称“阳历”,以地球绕行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称为一回归年,365.2422日,即365日5小时48分46秒)为根据制定的历法。一年中分为12个月,月的天数长短均是人为规定的,正如恺撒与奥吉斯人为加减月份的天数规定形成的,它起源于古代埃及。太阴历简称“阴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称为一朔望,29.5306日,即29日12小时44分3秋)为根据制定的历法。大月30日,小月29日,历年的长短只是历月的整数倍,与回归年无关,月分也与四季寒暑无关。它是人类历史上出现最早的历法,源于中国上古时期中国古人对月亮圆缺、起始、在罗盘方位等的观察总结出来的,当然,周易及地理风水很多人们并不把它看成科学性的文化,多把周易、地理风水等传统民俗当成迷信对待,但是现今我们用的历法还是延用地理风水择日学术中对历法的计算方式,如《象吉通书》就对太阴历进行详细的记载,现存的很多地理风水择日古书中还记载着历法的计算原因与计算方法及规律。
公历与农历划分月份真理长存
2010年时,我已有上数百位徒弟,百分之九十的徒弟都曾先投过别的师傅学地理,当他们投我为师时,千里背包来到我家里住在我家里跟我学地理,讲到择日的课程时,他们非常惊讶的问我:“师父,您教我们您祖上的择日为什么跟现在全国出现的每年通书划分月份不一呢?”我跟他们说:“现在全国出现的每年通书划分月份都是按节气来划分的,这是地理择日学延用至今最大的错误,这种错误直接影响一个地理择日师选日课的成败,因为月份划分都出现错误,那么所有按月日时推出的学术性东西全盘错了。”当然,很多弟子直至今天对于我授课择日还是半信半疑,有很多又回归到延用现今每年编排错误的通书蓝本上。我曾听到叔祖父(我父亲的亲叔叔)跟我讲:“孙,现在我都不会看日课了,我从民国三几年十四岁时就出道做阴阳先生,择日学是阴宅阳宅两大套学识的辅助学术,其择日学独成一套非常宠大的学术,而中国传统的历法是择日学中的一小部分。现代出的每年通书怎么跟当时民国、清末出的每年通书不一样了,现代的每年通书最基础的各神煞标注完全不同,我都感觉后怕。”我跟叔祖父说:“现在的每年通书以节气划分月份,自然以节气论月与与别来标神煞,自然现在的通书与民国、清末及前五千年的通书不一样了。”自古传承地理风水择日都是以农历来记年,这也是中国最古老,也是全世界最早的记年历法,而公历并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记年历法,公历为西欧所通用,故又称“西历”,现在在中国称为“阳历”。历史上公历是在中华民国元年也就是公元1912年开始从国外引入公历进入中国,但在民国元年时,民国并没有采用的是公元纪年,而是以沿用古老的中国国号纪年,如公元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简称民国元年,后来就有了民国三年、民国十三年等等历史的记年法。直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开始采用公元纪年,如公元1950年、公元1980年,与国际接轨。而在中国民间,往往每年的历法通书里,会采用“阴历”与“阳历”合编成书,随着时历的发展,为了跟国际历法同步,国内民间把直接引用太阳历的二十四节气法,比如:今年立春是哪月哪日哪时,明年的立春也相对是这个时间,这也是前面我所讲的太阳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回归时间点,公历的二十四节气点也是按照公历太阳公转一周的回归时间点来计算的,所以国内民间历坊也就顺应的把公历二十四节气点作为月别的划分零界点。这样就完全违背了华夏五千年民俗历法文明的延用方式与计算方式,更违背了地理风水择日的学术本源,所以公历二十四节气回归时间的历法,因在罗马时期的恺撒与奥吉斯大帝个人爱好人为的改动历法而造成:地球绕太阳公转总合的回归精准外而月份天数的不同而造成重大缺陷直接导致二十四节气回归也存重大缺陷。这样公历的每个月1号与15号都无法与月亮圆缺对应,相差非常之大。
当然,理智的学者也会问:那么农历的二十四节气难道跟公历的二十四节气难道是不一样的吗?经我几十年的研究对比祖上传下的各种地理风水择日古籍,我明确的告诉有缘人真的是不一样的。农历的是以月亮圆缺的周期来计算的中国上下五千年本土传承的历法,所以,农历每个月的初一到三十月亮朔望与自然是完全全重合的,农历每个月的十五月亮最圆而十六月亮最亮。中国古代研究天文地理的先人,他们更是把每月初一到三十随着月亮出来的方位不同经过几千年的总结标注在地理风水罗盘的二十四山中,并细到地理风水二十八宿三百六十五度里,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因月亮绕地球自转形成的月圆月缺在二十四节气及月亮每月升起落下时是在地理风水罗盘二十四山哪个字上对应于地理风水二十八宿三百六十五度里的哪宿哪度里,有时会跨交于二十八宿的两宿之间,有时会在一宿之内,而二十八宿每宿所占的度数与分刻又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些阴历(农历)历法当今民间阴阳地理先生已很少有人涉及到了,只是地理风水择日古籍里有零星的记载,更何况现在的古籍已成为珍贵的收藏品,收藏的人不一定是精通阴阳地理的,而精通阴阳地理的人并不一定是照着古籍去学的,以月亮绕地球自转人类文明最早的农历(阴历)历法的二十四节气并不是当今以太阳历(公历)的二十四节气,所以导致现今天全国民国造通书坊对于阴历及择日学识的标注造成重要错误。
传统民俗历法的发展传承历史
我国春秋时期,其阴历已形成了一套非常完整的学术,其一方面用于历法的纪年,春秋各国都沿用着这种阴历历法纪年与从事农历生产,春秋时期从事阴阳天文地理的前人传承徒弟时,曾用一根八尺长的竿子,测量太阳倒影,夏至那天正午日影最短,他们测量倒影有一尺寸长;两个夏到之间相隔365天,推出一年等于365天,那时就已做为传承阴阳天文地理做为实物教学已相当了不起了。周朝刚成立之时,就把一个朔月分为四等分来纪日的方法,并命名为:初吉、既生霸、望霸、既死霸,其实就是依晚上月亮圆缺周期变化统计划分出来的。其初吉为初二至初八;既生霸为初九至十五;十五那天晚上月圆,以十五晚上月圆为中分一个月。既望霸为十六至二十三;即死霸为二十三至初一。其表示着月亮在一个月的时间段生死消长。在古巴比伦人在公元前二千年左右,就用一日、七日、二十八日,将一个朔月分为四部分,每一部分也正好如周朝初期对一个月划分四部分类似,每一部分正好七天,而七天为一部分,一个月分四部分,并不是偶然的,最后就是现今星期制的雏型。后来古巴比伦人把星期制的七天,分别配上一个天体的名字,即星期日对应太阳,星期一对应月亮,星期二对应火星,星期三对应水星,星期四对应木星,星期五对应金星。
而中国古代在周朝之前已有七政四余的天文历法,并对应总结出了《演禽七元四将二十八宿禽星起诀》用于阴阳择日历法的二十八宿计年、月、日、时起法的学术,以七政:日、月、木、火、土、金、水。四余:气、孛、罗、计,气为木之余,孛为水之余,罗为火之余,计为土之余。这就是二十八宿五行的历法计算推排方法。
太阳:一月行一度,一月行一宫(一宫三十度),一年行一小周天,十九年行一大周天。
太阴:(月亮)一日行十三度,二日半行一宫,一月行一小周天,六十年行一大周天。
木星:六日或七日行一度,大约一年行一宫,十二年行一周天,八十三年行一大周天。
火星:十八小时行一度,五十日行一宫。若遇迟留伏逆,二日行一度,两月行一宫。疾行七日行五度,四十五日行一宫。迟限行时三、四月过一宫。曰二年行一小周天,七十九年行一大周天。
土星:八日或九日行一度,二十七个月行一宫,二十九年行一小周天,五十九年行一大周天。
金星:一日行一度,大约一个月行一宫,一年行一小周天,八年行一大周天。水星:一日行一度半或五日行七度,小约一月行一宫,迟行六十九日移一宫。疾行二十日行一宫,最快十七日行一宫,大约一年行一小周天,六十五年行一大周天。
紫气:右旋二十九日行一度,二十九月行一宫,二十九年行一周天。
月孛:右旋九日行一度,九月行一宫,九年行一小周天,六十二年行一大周天。
罗喉:左旋十八日或十九日行一度,十八、十九月行一宫,十八、十九年行一小周天,九十三年行一大周天。
计都:左旋十八日或十九日行一度,十八、十九月行一宫,十八、十九年行一小周天,九十三年行一大周天。
朔是指开始之意,即农历每月之初一日。(朔逢罗计二星同宫同宿为日蚀之象)。
上弦提昆月盈及一半,即每月之初八、初九(盈乃每月十五日)。望是指日月相望,人居其间,即每月之十五日。但因岁差之故,大致皆在十五日至十七日之间。望逢罗计二星同宫同宿为月蚀之象。(日月相对谓之望,月小望十五日,月大望十六日)。
下弦是指月虚及一半,即每月之廿二、廿三日(虚乃尽月尾之日,即每月廿九、三十日)。晦是指暗结之意,即农历每月之末日。
日全食算法以太阳逢每月初一(朔日)和罗睺或计都之一同宫同宿,为日蚀之日。而月全食算法为太阴逢每月十五、十六、十七日(望日)和罗睺或计都二星之一同宫同宿,为月蚀之日。
七政星相由中国传统阴阳地理十二生肖也就是十二地支的六合。七政以日、月、金、水星为四吉星,太阳最吉,太阴次之,金、水星再次之。太阳一节或气行一山(廿四山)。一宫有二山,一山有十五度,一宫有三十度。二十八星宿运转(罗盘中之二十八星宿)。一年约相差五十一秒(六十分钟为一度,一山有十五度)。因之,六十年大约相差一度。太阳和太阴行走宫度较准确,其他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五星,都会有顺、逆、停、留等,运迟之现象。星一定是逆宫而行(而度有分顺逆)。在阴阳天文地理风水方面,阴阳地理家认为用太阳照之力量化煞时,须用三合照或六合照或到山、到向才可用之(有力量化煞)。若太阳不到,谓之无能为力,不足以化煞。所以历法其实就是阴阳天文地理择日中的一部分。
历法推算之后形成了历书,是编排年、月、日、节气等供查考的工具书。它是人类创造的文化成果之一。历书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古时称“通书”或“时宪书”。在封建王朝时代,由于它是由皇帝专门设的部门颁布的,所以又称“皇书”。我国远在古代就设有观察天象、推算历法的官职。秦汉有太史令,唐代设有太史局,宋、元有司天监,明清改名为钦天监。最早历书是装裱成轴,用毛笔书写。到了唐太和九年(公元835年)已有木板刻印的历书出售了。第一本木板印制的皇历是宣明历,载有日、月 、星辰和节气。现存于世的第一部最古老的印刷历书是唐僖宗(公元877年)时印刷的。历书在民间流传和普及是以后的事。据传,宋代有个考官名叫学政,他在批阅朱卷时,发现秀才大多把日期写错了。查问原因,秀才答:“学生昼夜读书只能观星月计算日期,哪有不差一两的。”于是学政奏明朝廷,请翰林院年年修撰历书,售给秀才掌握光阴。后业历书由宫廷渐渐发行到民间,才成为劳动人民的历书流传至今。据说,在这以前,劳动人民是见不到皇历的。
历书发展变至今,已形成很不同的体系,有年历、月历、日历、怀历、台历、挂历、万年历等。现代农家历,又成了广大农村朋友发家致富的实用工具书,它着重告诉农民进行科学种田、下种、让人们知道季节变化的规律。
农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它的准确、巧妙、谐趣、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从黄帝时起至清朝末年这段时间里,一直沿用农历历法,农历又称夏历,最后一次修订在乾隆七年(1742年)由载进贤对汤若望的时宪历进行修订。中国广大农民对农历非常熟悉,很多民俗节日以农历为根据。农历比阳历每年少11天之多,3年则少33天,所以,逢3年加一年月,叫闰月。但3年一闰还剩下三四天,还不精确。于是采用5年两闰法。但5年两闰又多了四五天。于是用8年三闰双少了2天。经过反复观测天象和实践检验,终于订出了19年之间设7个闰月。公历19年是6939.6018天,农历19年包含7个闰月在内是6939.619天,因此两种历法在19年之间只差2小时左右,可以说是比较精确的了。还应指出的是我国古代阴阳天文地理学家祖冲之创造性地提出在391年中设144个闰月的闰法这就更精确了,基本上没有差错。
由此可见,农历年在时是十二个月,有时是十三个月,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着严格的学术规律性的。但是闰月究竟放在哪一年的哪一个月呢?农历闰月的安置,历史上曾有过不同的处理。大致上,在西汉初期以前,都把闰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如汉初把九月做为一年的最后一月,那时的闰月就放在九月之后,而称“后九月”。到了后来随着历法不断精密,安置闰月的方法在阴阳天文地理学术上也专门有了学术规定,就是把不包含有中气的月份做为闰月,这方面的学术在地理风水择日古籍的书中都有记载,并有历法详细的推排计算方式。那么,什么是中气,即是二十四节气的一部分。二十四节气实际上是太阳视运动的一种反映,而实质上是把黄道分成二十四等分,每等分为黄经15度,正如地理风水二十四山一样,把每山向分成15度,二十四山刚好365度一周天,所以就有现在沿在古代的罗盘。每个月含有两个节气,它在古代统称“气”,后来人们把在前面的叫做“节气”,后面的叫做“中气”。由于两个节气或两个中气之间平均日数为365.24422除于12等于30.4368日,而一个朔望是29.5306日,两者有将近一天的差数。因此,中气在农历月份中的日期会逐月有将近一天的推迟。这样继续上去,必然有的月份的中气正好落在这个月的最后天,那么一下个月中就没有中气了,而是发生在再下一个月的月初了。由于每月都有自己固定的中气,那么,把没有中气的月份叫做闰月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当然,要经过复杂的计算才能具体地决定出闰月的安排。
从古到今,中国都认为天圆地方,阴阳地理师们在操作地理风水时也常念到:“天圆地方,律令九章”等词,可以推断,从清末之前中国封建王朝那里的社会都是以天圆地方的一个概念对等历法,这也佐证了农历在中国自古而今的地位,公历于1912年引进中国,在公历没有引进中国之前,中国都是以农历也就是阴历历法主导历法的推算,那么涉及到的地理择日等民俗方面的学术自然是以农历历法来推算的,而非以二十四节气分月令的正确性。
吴建华
湖南凤凰古城
2020年5月9日晚